海底消消辅助 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海底竟然有个垃圾场!
今天,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海底消消辅助,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总称世界环境保护日。
2020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
关爱自然,刻不容缓
海洋汇聚万物,由于地势低,陆地上的排放,终将归于海洋。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我国渤海攻坚战最新数据:2019年启动渤海入海排污口大排查以来,共发现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个,基本实现“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目标。
渤海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中,唯一涉及海洋的攻坚战,也是我国海洋治理的“头炮”。
近年来,我国非法围填海时有发生,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等资源遭受严重损害,近海水质与目标仍有差距。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承载着来自陆海的双重污染和开发压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个全国人大代表和民主党派中央关注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呼吁为保护红树林、治理海洋微塑料等立法,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体系。
治理海洋微塑料,针对“禁塑”专项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陆銮眉今年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海洋微塑料污染防控的对策建议》。
微塑料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其实不止海洋,从海洋到陆地、赤道到两极,无论土壤、水系、空气,或鱼类、贝类等食物和饮用水,都有微塑料被检出。
目前,凡是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薄膜即可被认定为微塑料。新京报记者曾专访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王菊英,她表示,我国平均每条鱼检出2.6个微塑料颗粒,目前科学上尚无证据表明微塑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但其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人们通常认为,海洋表面的微塑料颗粒会直接沉降到下面的海底,失踪的99%海洋塑料可能抵达深海,但仍不清楚其具体位置。近期《科学》杂志上,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德国不来梅大学、法国IFREMER大学和英国杜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从第勒尼安海(意大利西海岸外)取样的高分辨率沉积物数据以及数字模型,终于弄清了失踪的99%海洋塑料(微小的塑料碎片和纤维)的位置和含量。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曼彻斯特大学伊恩·凯恩博士说:“几乎每个人都听说过臭名昭著的海洋垃圾带漂浮塑料,但我们对在深海海底发现的高浓度微塑料感到震惊,这些微塑料并不是均匀分布在海洋区域,相反,它们随着强大的海底洋流分布,这些洋流把它们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区。”
微塑料:海中PM2.5
早在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
据悉“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又被称为“海中PM2.5”。由于“微塑料”颗粒直径微小,体积小,就意味着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因此与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更大。
众所周知,携带工业和生活废水的“微塑料”可从河流进入海洋,洋流控制着全球海洋表面塑料的分布,从而在海洋表面形成了一片片漂浮的垃圾。然而,海洋表面塑料浓度仅占全球海洋塑料的1%。大部分塑料都沉入了深海。目前,这些塑料在深海底部的位置仍不清楚。
终于,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德国不来梅大学、法国IFREMER大学和英国杜伦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收集来自第勒尼安海(地中海的一部分)海底的沉积物样本卡盟,并将这些样本与经过校准的深海洋流模型和详细的海底测绘相结合。在实验室里,微塑料从沉积物中分离出来,在显微镜下计数,然后用红外光谱进一步分析以确定塑料的类型。利用这些信息,研究小组能够展示洋流是如何控制海底塑料微粒的分布的。